本就游走在竞技与艺术边界的体育舞蹈,首度成为青运会正式项目,就带来了浓厚的娱乐气息——太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体育馆逾千平方米的剧场舞台灯光绚烂,一侧的看台上到处是举着荧光灯牌的支持者,音乐与尖叫声彼此交织,仿佛置身演唱会现场,一眼就能与相对严肃的青运会其他项目区分开。
这并非体育舞蹈唯一的独特之处,在多数项目的竞技高度还有赖于专业队模式的情况下,它已成为除滑板外,二青会上仅有的只设社会俱乐部组的比赛。自海外传来,又非奥运项目,这些特质决定了中国的体育舞蹈自诞生之初,就将市场化写进了基因。“全国所有的顶尖运动员几乎都是俱乐部培养的,我们的老师也都来自社会俱乐部。”与搭档焦怡婷携手获得十项全能社会俱乐部甲组银牌后,上海选手陈昊阳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,尽管持续近一整天的全能赛事已几乎耗尽了他的精力。参加综合性运动会对自小在俱乐部练习舞蹈的他们而言,是极其珍贵的经历。正如教练陈帅所言,“过去他们更多的是代表自己、代表搭档、代表俱乐部,这一次代表的是自己的城市。”
练舞已有八年的陈昊阳甚至无法计算每周训练的时间,在他看来,舞蹈早已融入自己的生活。 “除了上课,平时的生活大多就被舞蹈占据。”陈昊阳介绍说,自己提高的方式不止于两点一线的训练,“经常会有国外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,有时也会外出比赛,有时则是出国学习,偶尔也会参加一些商业性的表演。”如此频繁的对外交流,对于同年龄段传统专业运动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,却已成为国内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生活的常态。“在上海,体育舞蹈俱乐部的数量根本数不清,不少俱乐部几乎每月都会聘请海外顶尖教练,给队员或本地教练进行培训。”在陈帅看来,城市的开放性是上海体育舞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,“上海的俱乐部会为选手打造专业的训练模式,定期开设体系化的训练营,不少外地选手也会来这里参加培训。”
以运动员身份走上体育舞蹈道路,退役后再转型裁判、领队或是教练,为下一代体育舞蹈人才的出现奋斗,这已成为行业里的一种循环。“很多人都把一生奉献给了体育舞蹈。”陈帅眼中的另一个良性循环,则是这些俱乐部的运营模式——通过幼儿、少儿的培训盈利,再将部分收入用以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,而越来越多人才的涌现则将进一步促进俱乐部的招生。现如今,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体育舞蹈赛事的运动员也均由社会俱乐部培养,再通过协会进行选拔。这是国内许多项目梦寐以求的模式,但对于体育舞蹈而言,却如同顺水推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