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,体育学科在小学课程体系内的占比不断提高。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所以,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,让他们充分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,并由此体会到体育带来的乐趣,是当前体育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。那么,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呢?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,谈一些看法。

一、抓住年龄特点,持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

小学生年龄偏小,往往“三分钟热度”,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也尚未成熟,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抓住小学生贪玩好动这一特点,持续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,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,尽可能的让他们爱上体育课。

教师在更新教学内容时,要做到“新、奇、趣”三个方面。新,每天都要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,比如,上节课认识了篮球,了解了篮球起源、发展和竞赛的规则,以及球场大小等一些基本内容,下一节课,除了课前几分钟巩固所学外,可以是排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,绝不能再重复。奇,就是要奇特,超越小学生的认知范围,唯有如此,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,将他们牢牢“拴”在课外教学场地,留在课堂。但是,切忌为奇而奇,要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。趣,是有趣,教师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,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到上体育课并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,而是有趣的、快乐的,甚至是一种享受。

二、巧设游戏,牢牢抓住小学生的“趣点”

在体育教学实践,尤其是小学体育课堂中,游戏对于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所以,教师要“脑中装世界,肚里藏乾坤”,意思就是游戏储备要充足而且要尽可能丰富、有趣。换句话说,只有教师自己先变成一个有趣的人,或是“孩子王”,才能牢牢抓住他们的“趣点”。这个“趣点”,一般指小学生所思所想,以及他们感兴趣的部分。

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,教师除了游戏多,还要运用得巧妙,悄无声息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比如某些涉及到分组的游戏,教师不可以强令学生配对,这样不但不利于抓住“趣点”,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或厌学的情绪。换个角度思考,与学生的思维同步,让他们在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自由组合,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再比如,某些需要评判的游戏,教师一定要充分当好一个好家长,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,多以肯定的举动去对待,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赞扬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到自己被充分尊重,从而在体育课中高兴地学习,快乐地学习,感兴趣地学习,最终学有所获。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能得到很好完成,取得较好的效果。

三、内外结合,创新方式方法增加趣味

内外结合,指室内理论基础学习和室外具体实践。只要领会并把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,并运用好,体育教学就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和任务,取得不俗的效果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教师在进行内外结合的过程中,一定要牢牢抓住小学生身心特点,尽可能地在备课时,站在学生的位置,深入思考并剖析学生的心里,选取一些他们爱学、好学、乐学的内容,这样,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不会感觉到累,学生也学得津津有味。

其次,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,创新方式方法,尽可能增加课程趣味性,以此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。比如,在讲授基础理论时,不能干巴巴地板书,要尽量利用室内多媒体,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片,或观看一些体育比赛视频等,并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加入讲解、引导,学生不仅兴趣盎然,也能在“润物细无声”中学到体育知识,为接下来的课外实践打下良好基础。但教师不可因循守旧,即一堂45分钟理论课就一定要老老实实在教室内完成,这样学生对体育课自然也就没了兴趣。将一堂课分为“上下半场”,即前20几分钟在室内学习理论,后面的时间在室外实践,学生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。

总之,体育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,而体育教学中兴趣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,只有把培养小学生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,小学生才能在体育课中真正得到快乐,才能真正上好一堂体育课,并取得良好的效果。